在市場競爭日益激烈的今天,品質,成本,交期,服務,速度已成為企業競爭力的五大因素,而品質更是高居首位,并與其它四大因素息息相關,由此可知,品質在現代企業當中的重要性。品質是企業的生命,這已成為人們的共識,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企業要生存和發展,必須強化品質管理,使自己的產品或服務讓顧客滿意,并通過優質的產品和服務,提升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占領市場。
品質管理與經營管理
在企業,設置專職檢驗員和品質部門,應該說是品質管理工作的進步,有助于提高品質控制的效率,加強品質管理工作。但由此也產生了一些誤解,認為品質好壞關鍵在于檢查人員和品質控制部門,連許多企業經營者也認為,品質是品質部的事,形成了品質與經營的脫節。
許多績效良好的公司實現了這一品質經營思想上的變革和轉變,將品質管理與經營管理相結合,堅持以品質為中心的經營思想,即品質經營。它們在經營過程中,始終把為用戶提供滿意產品和服務做為企業的理念和責任,貫穿于企業經營的全過程,調查用戶的需求,最大限度的滿足用戶的需求和潛在需求。
品質經營一方面要堅持以品質為中心的經營管理,以滿足用戶需求的產品和服務去追求企業的效益和發展;另一方面強調品質管理要為企業的經營目標服務,要適應經濟環境的變化,針對經營的問題,用品質管理的思想和方法去解決問題,不斷改進。
上個世紀七十年代中期,日本企業根據市場多樣化的品質需求,品質管理突出抓了設計開發的品質保證;八十年代品質管理的重點轉向開展合理化運動(臺資企業或叫治善小組),努力降低成本,保持產品的競爭力;九十年代品質管理又突出了環境保護,節省有限資源,適應新的競爭形勢需要。日本的全面質量管理的開展直接有助于企業經營的活動,這一成功的經驗也是值得學習和借鑒的。
品質管理貫穿全流程
美國著名的質量管理專家費根堡姆提出了全面質量控制(TQC),標志著人們對品質形成的過程有了進一步科學的認識。過去那種單純檢查只能區分合格品與不合格品,而不能從根本上保證不生產不合格品,誠如戴明所說:“以檢驗出有缺陷的東西,把他們扔掉為目的已經晚了,沒有效率并且成本很高。質量不是來自于檢驗而是來源于過程的改進。”
專家認為,對于高科技的復雜產品,特別是有關可靠性的產品是不能單靠檢查來保證的,像電腦,電視機,汽車等產品的可靠性檢查,需要做很長時間的試驗。而且,這些破壞性檢查項目成本很高,不可能大量進行,再加上檢查中的錯,漏檢,因此可以說檢查對品質的保證作用是有限的。要生產出用戶滿意的產品,必須對品質形成的各個環節,即從市場調查到需求計劃,設計開發,制造,銷售,服務進行預防性管理,各個部門要落實品質職能,并對品質職能的落實情況進行審核和改進,以保證最終產品始終能滿足用戶需求。
大多數企業在生產制造過程中,對人,機,物,法,環,測量等,對品質有影響的因素進行了控制和預防管理,努力將不合格品降到最低,但對設計開發和銷售,服務過程進行很好控制和預防管理的企業就不是太多。現在要適應市場經濟體制的需要,將品質控制和預防管理從生產制造向兩頭延伸,面向市場,用戶形成全過程的品質管理。
品質管理重在基礎
企業品質管理大量的工作是每個人,每天都在做的日常工作---調查,分析好每一個數據;在制圖中不出差錯;維護保養好每一臺機器;嚴格執行作業標準,按作業指導書操作;制造中不生產不合格品,不接受不合格品,不把不合格品流入下一工序;準確檢查每一個尺寸,不疏忽每一個尺寸;裝配不發生錯,漏檢;每天保持環境清潔,整齊;熱情為用戶提供售后服務;這些工作看起來簡單,但每一個人,每一天如果都能堅持做好這些簡單的工作,那么將為企業品質管理打下堅實的基礎,也正如戴明所說:“質量無須驚人之舉”。
國外企業在生產線上培養一個真正合格的貼商標工人,需要兩年的時間,貼一個商標沒有什么難,為什么需要這么長的時間,難就難在把一個簡單工作成千上萬遍做好,由此可見基礎工作的重要性。而在我們國內呢?海爾張瑞敏曾舉了一個經典的例子:如果讓一個日本人每天擦6遍桌子,他會一絲不茍每天擦6遍;而我們中國的員工可能第一天擦6遍,第二天也會擦6遍,第三天擦5遍,第四天擦4遍........,這也就是為什么我們的產品質量,與德,日等國的產品相比尚有相當大差距的原因。
另外,在品質的標準上,是不應有一成不變的觀念的,昨天合格的東西,今天也許就是不合格的,企業為了適應用戶需求的提高和變化,要趕上和超過競爭對手,就必須在產品,服務和管理基礎工作上開展持續和有組織的改進活動。品質管理的改進與固有技術的改進(采用新設備,新材料等)相比,涉及的人很多,影響因素面廣,難度較大,而且短期內效果不明顯,往往不易引起人們的重視。但只要持續的進行改進,特別是對基礎工作的改進,聚沙成塔,對產品品質和競爭能力的增強會產生很大的作用。
以下的措施均可用于加強公司的品質管理,具體的措施,因廠而異。
一,觀念的轉變
1,戴明說:“公司買不到高質量的方法,這一過程必須通過高級管理層達到”,一個公司的品質工作能否有效展開,與公司高層的支持密不可分。另外,就我的經驗來看,很多企業之所以會推行ISO9001,TS16949等,僅僅是出于獲取訂單的需要,是被動展開的,以為通過認證,訂單就會源源而來,而從來不考慮體系是否有效。殊不知,推行ISO9001,TS16949的真正目的,是在于使體系健康發展和持續改進。
2,全過程質量管理,在設計-采購-生產-銷售-使用-服務全過程實行品質管理,并盡可能的運行一些行之有效的手段,如:潛在失效模式與后果分析,統計過程控制,產品質量先期策劃與控制計劃,生產件批準程序,測量系統分析(并不一定要推行TS16949才能做這些),以防止缺陷的發生和減少缺陷發生的頻率。
3,全員性的品質管理,產品質量的保證不只是品質部的事。
4,用戶第一,樹立下道工序就是用戶,服務對象就是用戶的觀念。
5,嚴格把關與積極預防相結合,以預防為主,“預防更勝于救火”品質部不應該只是疲于奔命的消防隊員。
6,質量管理過程中,多種控制手法相結合。如腦力激蕩法,5Why分析法,QCC,品管七大手法的運用。
二,注意現場質量及其影響因素
現場質量,是指生產現場如何加強工藝管理,搞好檢驗工作,按照產品設計實際生產出來的產品質量,也就是現場的制造質量,現場質量管理就是對制造質量及其相關工作質量的管理,其主要影響因素有人,機,物,法,環,測量等。現在有的企業加上了一個管理(Management)變成了6M1E,是很有道理的。
1,人--操作技能低,技術不熟練,不按作業指導書操作,品質意識不足,沒有做到自檢互檢等。
2,機--設備的保養不好,精度下降,沒有關鍵部件備件計劃等。
3,料--來料不符合要求,給后續生產造成困擾等。
4,工藝方法--加工方法不合理,工裝不準確等。
5,環境--溫濕度對可靠性,電氣性能的影響;燈光,噪聲等對員工的影響等。
6,測量--設備沒有定期校驗,精度及測量結果不準確;人員操作手法不一致等。
7,管理--朱蘭博士認為大部分質量問題都是管理層的錯誤而非工作層的技巧問題。總的來說,他認為管理層控制的缺陷占所有質量問題的80%還要多。
三,現場質量管理要點
1,加強工藝管理,持續改進工藝使制造過程始終處于穩定的受控狀態。
2,合理選擇檢驗方式和方法,首檢+巡檢+抽檢+定點檢驗相結合。
3,加強品質意識的宣導,使品質觀念深入人心。
4,建立一個組織架構完善,人員訓練有素的品保隊伍,并依據生產規模配置品保人力。
5,及時掌握質量動態,深入現場,以現場為中心。
6,及時對不良品進行統計分析,沒有找到責任人和原因“不放過”;沒有提出防患措施“不放過”;當事人沒有受到教育“不放過”。
7,工序控制,做好重點工位的統計過程控制(SPC)。
8,落實搞好5S工作,干凈整潔的工作環境,是進行質量管理的基礎和前提。
9,加強員工工作技能的培訓,并使培訓落到實處,而不是流于形式。
四,管理過程當中PDCA循環的運用
為了使質量管理工作能夠有計劃,按步驟進行,本世紀六十年代,美國質量管理專家戴明在休哈特研究的基礎上,將質量管理過程總結成四個密切相關的工作階段,即:計劃(Plan),執行(Do),檢查(Check),處理(Action)。這就是質量管理的PDCA循環,也稱戴明環。事實上,PDCA循環不僅適用于質量管理,也適用于其它方面的管理。
P階段:就是根據用戶需求,并以取得最佳經濟成果為目標,通過調查,設計,試制,制訂技術經濟指標,質量目標,管理項目,以及達到這些目標的具體措施和方法,并落實責任人。
D階段:就是按照所制訂的計劃和措施去付諸實施。
C階段:在實施了一個階段之后,對照預定計劃和目標,檢查執行的情況和效果,及時發現問題。
A階段:就是根據檢查的結果,采取相應的糾正措施,或修正原來的計劃,或尋找新的目標,制定新的計劃。總結處理階段的結束,也就是下一個PDCA循環的開始。
概括起來,PDCA循環有下面三個特點:
第一,PDCA循環好比一個按順時針方向轉動的年輪,不斷旋轉,循環不已。
第二,PDCA循環是綜合性的循環,在企業總體的PDCA循環指導下,各級,各部門,班組和個人以及生產的各個環節,都有各自的PDCA循環。于是,大環套小環,一環扣一環,并且互為依存,相互補充形成一個有機整體。
第三,PDCA循環不是在原地轉動,而是在循環中前進和提高,它每循環一次,就提高一步。隨著PDCA循環循環的不斷升級,工作質量和產品質量也就不斷的得到改善和提高。
合理有效的運用PDCA循環,將使我們的品質管理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